在移動時閱讀
應該是2004年7月10日那一天,在schiphol機場送走三隻迫不及待要吃飛機泡麵的小豬之後,順手在書店買了Dan Brown的The Da Vinci Code,這時才真真切切愛上在移動的時候閱讀。以前,不過是假借閱讀之舉行觀察俊男美女之實而已。
26歲以前在台灣的生活經驗中並不存在太多使用大眾運輸的機會。一來是我們幾乎沒有那種東西,二來是勉強稱得上時,先是高中時代的青春年少,不是偷瞄每次都搭同一節車廂的那個男生,就是大學時代在忙亂的生活空隙中趁亂回家的火車上,大多也是用來聊天、吃便當,沒有睡,因為gemita無法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睡覺。之後到了歐陸生活,那是個大眾運輸相當便捷的世界,自此開始大量地接觸公共交通,然後享受起搭車移動來移動去的體驗。
窗外總是令人好奇並感到新鮮的,雖然EE的大樓已經看了無數次,雖然每次經過那片田野總是蕭瑟又荒涼,但是移動的時候每每忙著與外界作交流。而閱讀,是幾乎要離開歐洲時才養成的習慣,Dan Brown用他極佳的敘事功力將我牢牢安在移動的車廂座椅上,有時甚至幾乎是為了要看書而搭車去某地。
在車上看書是奇異的,身旁一切是來來去去、吵吵鬧鬧,可是一瞬間,你可以栽進文字的寂靜世界裡,完全融入之後又聽到文字世界裡運行一切的聲響,然後在某個列車抖頓的時刻又拉回現實世界中紛踏攪動的氣氛中。在移動的時候看書,完全是靜止的時候看書所不能比擬的,靜靜坐著看書,三十分鐘後會昏迷,躺著看書十分鐘後會昏迷,而移動的時候看書,卻不怎麼感到昏迷,反之,相當愉快。
回到台北生活之後,有機會每天從遠遠的淡水一路搭車進到市區,再從市區回到遠遠的淡水,每次60分鐘的時間長得足以進入一段閱讀的情境裡,又短得不會引起眼睛的疲勞,在那段時日讀了不少書,而且完全跟專業無關,想必我的觸角在那段時間裡向外生長了不少長度。現在的生活,則是過著極度不健康、不想要卻又不得不的開車生活,除了偶爾的有聲書之外,根本談不上閱讀,那種身體移動的時候文字似乎因此以一種更加快速的速度鑽進腦子裡的事情根本不會發生,偶爾到山的那一邊去的時候,才是完整、令人享受的閱讀時間。
那移動的模式是這樣的:開車20分鐘(飛車,因為想趕快擺脫方向盤)、轉高鐵104分鐘、轉台鐵94分鐘;以及客運經雪隧50分鐘、轉捷運15分鐘、轉高鐵104分鐘、開車15分鐘(飛車,因為想上廁所)。在這一來一回之間,可以讀完乙一詭譎到不行的短篇集,或者伊坂幸太郎令人拍案叫絕的長篇,又或者西西那優雅流暢故事書,再不然就是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令人感嘆不已的歷史書寫……,總之,在移動的時候閱讀簡直令人沈迷,下車時甚至還想do it again!
在移動時閱讀,時間怎麼樣都不是以幾何線性的方式呈現,它有停止的樣子,有跳躍的樣子,有凝滯的樣子。啊…原來,很多的體悟都是在移動的時候發生的啊…。
作記。